发布时间:2025-10-16 23:48:10    次浏览
新华网北京6月20日电(记者齐湘辉、李凯)“虽然我只在黄埔军校待了短短一年,但这一年影响了我整整一生。”95岁高龄的黄埔毕业生、远征军老兵尤广才对记者说。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。记者在多位志愿者的帮助下找到了尤广才老人,这位黄埔军校16期学员、中国远征军的一名老兵,现在京城安享晚年。尤广才虽年事已高,依然身板挺直,声音洪亮,头脑清晰,面对记者娓娓道来曾经的光辉岁月。“我于1938年5月在武汉考进黄埔军校16期,那一年我只有19岁。”尤广才说。尤广才的老家在山东峄县,距离台儿庄约60里。1938年春,日本军队已经打到山东一带,台儿庄会战开始,村里的大部分青年开始逃离家乡,他也告别老母亲,独自一人开始逃难。在逃难的路上,他听到台儿庄大捷的消息,激起了参军报国的决心。他考上了“战时工作干部训练一团”,简称“战干团”,这个团以知识青年和回国参加抗战的华侨青年为主。尤广才记得,蒋介石对这个以青年学生为主的战干团很重视,他亲任团长,副团长和教育长分别是陈诚和桂永清。“战干团的入伍训练很严格,要学习野外演习、实弹射击和兵器、地形、筑城、谍报、游击战术这些军事课程。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期间,周恩来、叶剑英等中共官员也曾给我们讲过课。”入伍期间,“战干团”除了重视学员的军事制式训练外,也很重视政治思想教育,学员每天都要学唱《军校校歌》。时至今日,老人仍能哼唱几句黄埔军校的校歌:“……打条血路,引导被压迫民众,携着手,向前行,路不远,莫要惊,亲爱精诚,继续永守。发扬吾校精神!发扬吾校精神!”在尤广才看来,黄埔精神就是“爱国主义、精诚团结”,与中国传统文化中“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”思想一以贯之,这也深深影响了他的价值观。在之后的岁月里,他和其他黄埔学员一道,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、实现民族独立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,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辉的一页。1938年8月,武汉会战开始,国民政府开始把重要的物资、工厂都往后方转移。“战干团”也奉命西迁,跋涉约30个县市后,最终驻扎四川綦江。因为前线官兵折损严重,急需青年军官,尤广才所在“战干团”于1939年秋天毕业。恰逢第一次长沙会战爆发,尤广才的大批同学直接分配到长沙,还有人壮烈殉国。“战干团”于1941年被裁撤,学员学籍一律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,并被合为中央军校二分校第16期学员。尤广才领到了具有标志意义的中央军校生佩剑以及黄埔军校证书,遗憾的是,这些宝贵的纪念物在“文革”中都不知去向。1941年,尤广才被分配到云南第54军。起初到特务营里当排长,一年后又升任第50师特务连连长,在滇越边境驻防,防御在越南的日军进犯。1944年4月,尤广才所在的50师和14师一起,被编入中国驻印部队,空运入缅甸对日作战,即第二次远征,亲历了西保战役。2011年,尤广才以自己的经历写成的《血鉴:一个远征军抗战老兵的回忆录》一书出版,记录了中国远征军这段被人忽视已久的历史,尤老也被尊称为印缅抗战史的“活教科书”。“回顾我这一生,我与国家始终同呼吸共命运。随着岁月流逝黄埔军校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,但是黄埔精神却深深打动后人的爱国热情,有着广泛的号召力和不朽的生命力。”尤广才说。